无忧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明之帝国崛起 > 执掌大明 第三章 科举改革
    “启禀陛下”,刘成学拘谨的搓着手掌 ,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细说道:“小人都是把银两交给了家里,爷爷说要节俭,家里的这些物件已经够了,有需要才去购置”。

    刘健含笑点头,这个孙子他越来越满意了,虽然还不能登堂入室,但至少在为人处世方面还过得去,虽没有那种灵活劲,但刘健更注重他的耿直和老实,不会给家里带来麻烦,也不会堕了刘家的门面。

    朱厚照等他们都坐下后,冲着锦衣卫挥了挥手严肃的说:“去戒备,防止有人窃 听”。

    看到朱厚照这么严肃,众人打起精神来,朱厚照端起茶杯,思量着怎么开口,放下茶杯,朱厚照慢慢的说:“朕有意改革科举,现在八股取士并不能真正的为朝廷选拔人才,古人说的礼乐射御书数,现在的读书人有多少人懂得呢?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不合时宜的东西就要抛弃掉,死守着祖制并不是尊敬祖宗。秦朝能一统六国,靠的不是死守祖制,恰恰相反,是锐意图强改革,科举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得的地步,们说说看,有什么好的办法推进”。

    刘健接着喝茶的功夫冲着王鏊使了个眼神,王鏊心领神会,这是让自己在陛下面前露脸呢,再说自己也是礼部尚书,于情于理都应该先表态,王鏊轻咳了一声,而后对着朱厚照拱了拱手说:“陛下,科举之弊非一日之寒,科举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臣以为,科举改革可以仿照税制和户制改革,分为南北。历来南方重视科举,每逢科举均以南方居多,北方较少,因此有了南北榜,后来宣德元年考虑到四川、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的考生,又增加了中榜。既如此,何不以北方作为试点?先行在北方进行科举改革,同时兼顾考生,八股不能突然取消,而是在乡试中增加科目,而后逐渐淡化八股,等到时机成熟,再推向国”。

    刘健满意的点点头,朱厚照确实皱了皱眉,刘大夏好整以暇的喝着茶,在这些人当众,刘大夏和杨廷和是最清楚朱厚照为何要进行科举改革的,王鏊的建议还是可行的,既考虑到了实情和困难,又能避免风险,但这不是朱厚照想要的。

    朱厚照缓缓的说:“朕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明朝的教育制度,朕准备下旨,所有孩童到了七岁时必须进入学堂学习,推行新的学习书本,如西山学堂般,初级教育六年,中级教育六年,高级教育四年,另外初级教育的费用由朝廷承担”。

    “啪”,刘健的杯子掉落在地,惊的从椅子上站起来,结结巴巴的说:“陛下,深思啊。这样必将大幅增加朝廷支出,现在虽然国库充实了一些,但是这几年天灾不断,国库实际上没有增加多少”。

    王鏊也站起来说:“陛下,万万不可,臣也非常希望实现天下人有书读的愿望,但是各地情况各异,而且对于新式事物总会有人抗拒,别的不说,单是推行新的学说,必将在士林掀起滔天巨浪,他们的十年寒窗苦读的心血就要白费,到时候肯定会聚众闹事”。

    朱厚照斜睨了王鏊一眼,冷冷的说:“闹事?他们若真敢闹事那就要他们的脑袋,以为朕为什么要先整顿军务,若他们这么不识趣,朕还真不介意仿效秦始皇来个焚书坑儒”。

    “这.....”王鏊看着刘健,刘健从震惊中缓过神来,良久,他看了看镇定的刘大夏、杨一清和杨廷和,才明白朱厚照今晚真正的意图,呵呵,刘健脸色发白,心底寒意渐生,忽然明白为什么王鏊和刘忠能进入内阁了,那是陛下和自己的交换条件,目的还是自己。刘健缓缓的站起来走到朱厚照面前,慢慢聊起长袍跪了下去,朱厚照赶紧伸手拦住他,刘健执意的跪了下去:“老臣明白陛下的心意了,既然如此,就让老臣做这个恶人罢了,反正老臣都已经黄土半截了,再背上这个恶名也无所畏惧”。

    “刘老大人,想岔了,朕今晚来这里不是逼着做恶人”,朱厚照一听就明白刘健误会了自己,刘大夏笑着扶起刘健,拍着他的手说:“老哥,您就安心退休享受生活吧。陛下还不至于对这个忠臣使用这种手段,那不是寒了所有人的心吗?您做好,且听我梯陛下解释解释”。

    等刘健坐好后,刘大夏看了眼朱厚照,朱厚照微微颌首,刘大夏朗声说:“诸位大人都是从科举千军万马杀出来的,不知道各位大人是否还记得当初参加科举的心情呢?各位大人是否认真想过科举最大的弊病在哪呢?就在于八股,八股格式固定,内容空洞,形式死板,考生从小到大,县试、府试、院试,再到乡试、会试、殿试,钻研最多的就是八股,而忽略了其他的学识。另外八股文章的好与坏也是凭考官的个人喜好,考生想要取得好名次就要看他的文章是不是合乎考官心意”。

    刘大夏顿了顿,接着说到:“陛下曾经说过,八股文就是禁锢了考生的思想,臣深以为然,当初花了这么多心血学习八股,等到为官之后方发觉八股一无用处,臣年轻时也曾深思学习八股究竟是为了什么?明事理?治理地方?还是治国平天下?而这些都不需要八股,那八股的意义在哪呢?臣想不出来,早在五年前,陛下就已经看到了八股的弊端,开始在西山推行新的教育,西山的孩童到了七岁必须要进入西山学堂学习,敢不从者不得在西山生活,目前来看西山的效果不错,孩童识字,懂得礼仪廉耻,也懂得耕田和匠作原理,”

    “现在的科举无非是勋贵士绅的权利,穷苦百姓读的起书吗?世世代代耗死在土地上,一年辛勤劳作还不够一家吃饱,世代根本无法翻身,一般的百姓为了供养一个读书人,耗尽家底,还不一定能中举。而陛下推行的新式教育,会让百姓有更多的选择,不用耗死在土地上,而他们的孩子通过教育,人生会有更好的发展。大不敬的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现在陛下给了他们另外一条路去实现这个梦想”。

    刘大夏说完后,众人陷入沉思,慢慢咀嚼。刘健是彻底搞糊涂了,他原以为陛下今晚圣驾光临是要让自己发挥首辅最后的余光,自己为了子孙后代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陛下和刘大夏又口口声声说不需要自己去做任何事。

    朱厚照看着刘健的神情,莞儿一笑,刘健沉浸官场几十年,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没想到今晚还有他想不明白的事情,朱厚照凑到他耳旁轻声说:“这是给新首辅搭台唱戏,科举改革千头万绪,没有内阁的一致支持是无法推行的”。

    刘健这才恍然大悟,暗暗瞅了眼刘大夏,心里不免有些羡慕,随即想到弘治帝对自己的厚待,刘健反而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而后笑容更甚,如君臣相宜,大明朝何愁担心不能中兴。

    刘忠稍显迟疑的问:“刘大人,按您所说,这无疑是大好事。但此举乃是挖那些士绅的根基,断了他们家族的希望,怕是........”。

    “所以陛下先进行了军务改革,现在已经调整了各重镇和关隘的军队”,杨一清脸上露出稳如泰山的神色解释道。

    “济之、司直,们有何顾虑尽管提出来,今晚首辅大人就是在和们通气,科举改革牵涉千万士子,考虑要面一些,把影响降到最低,顺利完成科举改革”,刘健见王鏊和刘忠欲言又止,不得不再次开口提醒二人,科举改革已成定局,那就要摒弃别的想法,心意做好新内阁的第一件头等大事。

    王鏊是礼部尚书,科举改革肯定由礼部牵头,王鏊就成了众矢之的,他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刘大夏双眼灼灼的看着王鏊。王鏊被刘大夏盯得有些心里发毛,刘健的话他听明白了,只是他有苦难言,白天升为内阁的喜悦现在已经烟消云散,他已经看到了自己头上的乌云密布,一个雷电就能将自己劈的体无完肤。

    在场的人都有些同情的看着王鏊,又带着庆幸,庆幸自己不是礼部尚书。王鏊苦涩的舔了舔嘴唇,“陛下,首辅大人,臣自然是懂得科举的弊端和改革的好处,也非常支持陛下和首辅大人的想法,但欲速则不达,臣还是坚持先按照南北中榜分别施行,稳步推进。既然臣是礼部尚书,臣不得不权衡利弊,在施行过程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分步实施有利于朝廷总结经验,对下一步的施行有更好的帮助”。

    “臣附议”,刘忠拱了拱手说:“陛下,首辅大人,臣若是说的不对,请斧正。按照陛下的设想,孩童从七岁开始入读,初级教育六年。先不说花费多少的问题,单单每个地方都要建立新式学堂,学堂还要请老师,若是老师仍然是八股的读书人,那么改革的意义何在?若老师需要懂得新的学说,臣斗胆问一句,有这么多新式学堂需要的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