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歌 > 第五章:开荒与武学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在蒙古那边的阵仗经过,从开始到结束始终都是腻腻歪歪的相觑,参战各方的交战规模也不大,大家最后都耗光了兴致。

    小兵们在最后由各自将官带着回家时,说不上高兴,也说不上悲伤,大家仿佛就是完成了一项极其无聊的工作。虽说这份工作的风险性极大。

    在他们一味歪缠的时节,老袁抽空施行了一个奇特的计划。从他现在的官职‘领兵部尚书’来看,他应该份属武将,但老袁终究是进士出身,文官的最高理想,便是处江湖之远,造福一方百姓。居庙堂至高,心怀天下子民。况且……。

    况且,袁崇焕一直推崇以战养战,步步为营的战略计划。能在长城辽东段进行大量的屯田,是实现他平辽战略的重大课题。

    陆续开垦长城内外的荒地,也有利于缓解奥巴等部落的生活问题,毕竟将游牧民族逐步改变成农垦民,也是解决边患的一个方法之一。再加上一个始终不忘承接工程赚钱的犹太人肋尼。

    肋尼的引水桥计划,并没有被大明朝廷批准,而只是让肋尼负责遵化排污暗渠的设计和兴建。这样的举措,在素以精明著称的犹太人之间,也依旧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肋尼在遵化工程完步入正轨之后,便在周边地区展开了‘郊游’活动。并立刻被他找到了生财之道——滦河引水桥工程。

    滦河古称濡水,唐末改称滦河。发源于丰宁县西北小梁山大古道沟,穿过草原、坝上高原,奔腾于燕山峡谷,跨越过潘家口段长城,经罗家屯进入冀东平原,最后在乐亭县与昌黎县交界处滦河三角洲南端的兜网铺、刘台铺间注入渤海。程公里,流域面积44945平方公里,乃华北第二大河。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永平知府高邦左主持“竣滦河,筑长堤”的工程,用来保护河堤,但很快,气候异常带来了新的难题,降雨带被分配在狭长的几条线上,于是,旱地愈旱,涝则更涝。滦河也很配合的,屡次改道、决口、漫溢、冲毁、塌陷乃至“水深丈余”、“平地行舟”、“颗粒不纳”,在滦州大地肆虐了多年。

    精明的肋尼,立刻发觉,修建滦河引水桥,成本不大,效果显著,只要引水桥功成,滦县所属柏各庄以南、下游溯河以西,以及东南方向的沿海荒滩,均可以得到有效灌溉,这等于多出来将近百万亩的良田。

    然而精明的肋尼也清楚,这件事情如果由他来上报,皇帝那边,一定会比较麻烦。

    于是他直接通过遵化总兵艾万年找到了蓟镇副总兵曹文耀,将自己的引水桥设计图修改后重新提了出来,曹文耀始终是武将,便将他的设计推荐给了袁崇焕,袁督师单独给崇祯皇帝上来疏奏,希望征用蓟辽一带的汉民壮丁,用蓟辽的军饷来修建。

    在不用国库掏钱的背景下,在袁督师亲笔疏奏的前提下,朝廷这边没太多的阻碍,肋尼引水计划就得以顺利实施。

    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在滦县所属柏各庄以南、下游溯河以西,东南方向的沿海荒滩,开垦良田349100亩,建“滦县边庄”,第一期耕地68900亩。选址滦县城南三里处,滦河西岸的马官营附近建孔引水闸,开掘导水路66495米,并大规模征用民工开挖新河(引水渠),与柏各庄以南小青龙河上的3孔倒虹吸方式的引水渠桥和引水渠各段17孔分水闸相配套,五年内完成闸涵、围堤和渠道的综合工程。

    分出三成的土地,用于拉拢奥巴等对大明友善的诸部落。分出三成的土地划归济雪连星堡的屯田范围。剩下四成土地,由张彝宪与杜宏门两人共同管理。

    但这些土地都属于国家财产,那些使用者是要缴纳重税的。每亩的农业税率高达5成。

    一般来说,封建社会中的盛世光景,农业税在不超过3成范围内进行浮动。3成到5成之间,属于颓世。5成以上属于大厦将倾阶段。超过了7成,就称得上乱世了。

    但所有的这些,都基于一个前提,土地私有化。在国家所属的土地上,5成的税率也不算太离谱。

    小朱会同内阁及兵部,直接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并单独从内帑中,批了20万两白银,从户部批了30万两白银,分五年支付给艾万年、曹文耀那边,用于工程招募工匠的支出,虽说不多,但加上老袁的军费,也就勉强够用了。

    受到老袁积极建设的建议,遭到上下中外一致表扬的影响下。钱谦益为了不让自己作为首辅阁揆的风头被老袁抢走,他某天忽发奇想,提议将大明的军官教育系统进行重新整理。

    呵呵,毕竟勇卫营建立初衷,是因为国家没钱,又不愿意放弃培训军官的计划,才定了这么个建制。现在好了,国家财政不再紧迫。这几年来,勇卫营出来的人,又都是名声大振,这些文韬武略的军队基层将领,切实提高了军队整体的素质。国家也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

    既然有甜头,那就更要发扬光大。何况现在也有钱了,该是重新整理这些教学资源的时候了。

    北京城中,本来是有武学的,就在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禄米仓东巷,南至禄米仓胡同,东邻小牌坊胡同,西有支巷通东八宝胡同。故而得名为武学胡同。

    正统六年(1441),开办京卫武学,选都督以下子弟中才器颇优、家道相称以及幼官一百四十余人入学。武学的主要建筑有明伦堂、居仁斋、由义斋等。但开办以后,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富贵之家,有些还袭有爵位,自然不肯努力学习,多数人连课也不来上。到景泰三年(1452),到学的只有十余人。

    于是,武学停办,将学舍分赐给太监王谨和百户唐兴。天顺八年(1464),给事中金绅以设武学培养将才为由,请求恢复武学。于是把东城一所旧宅作为武学(即现在的武学胡同),令五府各卫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

    为防止有人不肯学习,特地规定每月朔日由总兵或是兵部尚书对学生进行考察。

    武学内设有武成王庙,以吕望为尊,古代名将孙武、吴起、张良、韩信、诸葛亮、岳飞以及徐达、常遇春等配享。武学与府学,一文一武。嘉靖十五年(1536),因武学地点偏僻,又改建在西城大兴隆寺,旋又废止。

    如今,勇卫营的甜头,大家食之甘贻,重修武学,自然就摆上了议程。孙承宗会同李邦华,一起做了个计划上来。小朱和内阁瞧着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就给批复了。

    旧有的武学胡同,进行了稍稍的扩建,同时在天津卫,正式建立了大明皇家武备学堂。北京武学作为文化课进修地点,天津武学作为武艺战技的训练之所,每年各学员分四批,一个季度一轮替,来北京武学深造。

    天津武学的地点,是之前锦衣卫的驻所,时人称锦衣卫桥的地方,反正锦衣卫经过大力裁撤,那里已经早已废止,稍稍修缮便可以投入使用。

    招收的生源来自三个方面,各卫所军户中有世廕的子弟,各军队中表现优异的军官士卒,给他们一个自我完善的机会。

    除此,还招收民间有意从戎的平民,宁要一碗粥,不当丘八头,虽说大家对当兵的兴致不大,但人口基数过大的情形下,总是不发愁招来学生滴。

    规范武学的规制之后,顺势将勇卫营从武学系统中抽离出来,做为正式的战斗序列,保留下来。

    勇卫营当初的成立,还有承接部分京三营汰选人员的意思,这些年来,通过李邦华的铁腕治理,最后能留下来的人,已经不存在偷懒、怠惰、骄横的现象了。而勇卫营的娃娃军经过六年多的培训之后,刚刚被送走。现在的人员不多,刚好适合与武学分开。分拆之后,又分别自锦衣卫、巡捕营、京三营等军队中,抽调人选,凑齐忠卫营、勇卫营各三营定员,他们日常驻扎的地点,也多是原有的住所,北京近郊一带。

    忠勇双卫进行整编前,国家曾经赐十支队伍以专属番号。但兵部进行过论证,害怕久成私军的现象产生,因此,建议国家做一次整顿,因为同样是老钱主导此事,因此此建议得到了批准。

    这些年已经陆续收回忠毅、忠勇、忠英、忠烈、总合这五支忠字营的番号。当然,收回时也做了约定,以后再有军队出征,可进行临时赐旗、赐号。

    现在剩余的三只忠字营:分别是申甫的忠武军、孙诚的忠觉军、大同那边的忠真军。

    申甫是和尚出身,他能有今天,是当今皇上的一力擢拔,又是新车军,没有马步兵种的配合,威力不是很大,这才被兵部保留下来。

    孙诚是皇上礼贵妃的准妹夫,兵部怎么也要考虑到这层关系,否则孙诚也甭想当这个总兵。

    大同那边,正式将忠真营从大同镇中剥离,并任命黄得功为都司主官。

    黄得功是从小兵打上来的,又不是世袭军户出身,作战悍猛无双,为人又中正耿直,虽说前段时间,因为剿匪失利,被降职使用,但无论如何,都是兵部放心的将才。

    前段时间,满桂出去搞游击,黄得功也算立了不小的功勋,加上他的上司阵亡,满桂又兼着大同镇的总兵,所以黄得功也就顺理成章的高升了。

    但话再说回来,好容易保留下三支忠字军的日常建制,如果都是皇亲宠臣,对外说起来也不好听,因此机缘巧合之下,黄得功就成了忠真军的主官了。只是级别还是七品都司。

    这样整编之后,忠卫营定员三营1万2千人,勇卫营定员三营1万2千人。忠卫营、勇卫营、锦衣卫合称京师三卫;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合称京师三营。这些建制统称为京师三卫三营,兵力一共是21营8万4千人。

    锦衣卫是八个营的建制,其中:锦衣后卫营守中都凤阳,锦衣五卫营守南京,锦衣六卫营跟随申甫的车炮兵一起练兵。

    既然是老钱提出来的整顿计划,又是为了和老袁抢风头的计划,所以老钱的动作还真叫大,命令国子监在城北建立雍和学馆,同时将西学院也划归到国子监之中管理,这样一来国子监真正成为了综合性学府。与东林书院合称南北二学。

    但国子监的名头、实力以及科目设置,就远超东林院了。因为徐光启是九卿之一,工部堂官,礼妃又是皇上宠妃,又是皇商出身。费力、范死力这样的著名番夷,也在此挂了个虚职,无论从名头,还是实际的成果,都不是传统学院定位的东林院所能比的。

    这也是皇帝对东林党行使的釜底抽薪之计。虽说这个安排并不高明,甚至有些失之愚蠢。但人家皇上并没有明说个中因由,大家也不好乱吵吵,只好认了这个头。

    等整顿好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陕西那边的流寇,就犹如老人家的病根儿一般,遇到点风吹草动,就立刻重新干扰起大家的生活来。

    ……

    洪承畴现在有两个外号,流寇之中,号称‘洪屠手’。因为他杀手无情,所过之处,无不是血流成河。诱降屠杀、围歼屠杀、受降后还是屠杀。以至于杨鹤是隔三差五的就上个折子,来提醒皇帝和内阁,

    “当今大明,天下之大一统也,非春秋乱战之时。招抚流民,当悉归地方安置,此乃国策耳。万勿启用竣法,激发更大民变。”

    “呵呵,咱们的杨总督,文笔还真是不错嘛!”

    小朱每每接到类似的奏折,都要插科打诨的,把阁臣们往沟里带。但老钱等人却始终有些汗颜的请求小朱。

    “皇上,杨大人所言,发自肺腑,请皇上谨慎行事。”

    “好的,好的,朕这就传旨,嘉奖杨鹤,饬斥洪承畴,并且罚他的俸禄。”

    呵呵,夸也夸了,骂也骂了,还要褒奖不是?这就引出洪承畴的第二个外号来“洪盐酒”。

    自古盐铁专卖,这是必然的一件事情,贫困的农户百姓,一般是买不到好盐的。

    山西西南的潞盐,是质量非常不错的内陆盐,洪承畴总督山陕,这潞盐业务自然归他所管。因此,平日里他多少还是借助一下潞盐来进行一些招抚工作滴。

    他的招安政策很实际,凡是投诚并确系为生活所迫的平民百姓,赏盐一斛、酒一坛,粮菜茶肉若干。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招抚手段和政策。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谐音恰与‘盐’‘酒’相通,老百姓在得到洪总督发放的精盐之后,都欣喜欲狂,久而久之,‘洪盐酒’的名号就越来越响亮了。

    连年的干旱,虽说造成了很多的流民作乱,却也更显衬出国家招抚的姿态。红白薯的种植、洪盐酒的乱叫。都让更多的百姓安下心来,耐心的等待天气转好的时节。况且有那么多的银子打底儿,大家熬的也不是很艰难!

    又通过义师的教育、驿站明刊的宣传,都知道国家正在努力的改善他们的境况,于是,流民的规模始终控制在可容忍范围之内。

    但是,彪悍的民风,造就彪悍的变民,更何况,是英雄,始终会脱颖而出。是人杰,始终会鹤立鸡群。

    李自成,这个旷古都难得的草莽英雄,还是走进了历史之中。当小朱看到洪承畴的战地稽考之中,突然冒出李自成的名字时,脖子前面的喉咙处,不禁凉了一下。

    呵呵,脖子后面发凉,是因为害怕鬼头大刀从后面削下来。喉咙发凉,是因为害怕最终那自缢的事件重演。

    “快宣旨,无论如何,都要斩杀李自成!”

    小朱几乎是声嘶力竭的下着指示。以至于方正化少见的给小朱跪了下来。

    “万岁爷,那李自成现在不过是一员俾将而已,何苦来万岁爷要为这样的流寇动怒?”

    “朕……”小朱无奈的看着方正化,心头发冷,嘴角歪歪扭扭出一个似哭非哭,似笑非笑,难看无比的表情。

    “知道什么?朕这些年来,对驿站可谓是尽心尽力,毕自严多次语及裁撤驿站,都是朕给否了,还允许他们用明刊卖钱贴补,到现在,他李自成依然要反,朕的苦心不是白费了吗?”

    “皇…皇上,李自成虽为驿卒,但属年节受命,并不在驿站编制之内的。臣,臣,臣祈请圣上息怒!”

    方正化被小朱吓坏了。以至于半天才憋出这么一句来。见皇上有些发愣,连忙给到了一杯冰镇酸梅汤,希望小朱能冷静下来。但在放下的时候,他手不自禁的抖了一抖,酸梅汤溅洒了一些出来,直落在书案上的奏折之中。吓得绯儿连忙上前帮他擦拭。方正化则退后几步,跪在地上。

    小朱一见绯儿的脸色都有些发白,缓缓了心情,先摆摆手,给绯儿定定神,然后再出言安慰他们两个。

    “绯儿,把这些奏折收拾收拾吧,朕今天不看了。还有正化啊,此事也甭害怕了,朕就是急怒攻心罢了,罢了,罢了,发明旨,洪承畴抚民有度,特命其为陕西布政使吧。”

    先下旨申斥,再下旨提拔,摆明了小朱明抚暗剿的决心,希望洪承畴不要令小朱失望就是了。

    洪承畴的战报考绩之中,把现在山陕一带的各路流寇都说了个一清二楚。

    山陕一带,流寇大帜,多者万人,少亦半之。**秦晋之地。计有:李老柴、独行狼、郝临庵、刘道江、一条龙、魁大虎、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可天飞、郝临庵、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曹操、闯塌天、兴加哈利、闯王等。

    其中罗汝才自命曹操,张献忠伪号八大王,高迎祥僭称闯王、李自成为闯将军。**秦晋之地,横行山河之间,臣纵贼乱国,合当死罪,惟愿戴伽自赎,以不负圣上隆恩。

    看完这些,小朱不禁哀叹,罗汝才、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这些人到底还是都跳出来了。不过如今的大明,早已不是当初的大明,虽说依然是破绽百出的局面,但有效的弥补也在有序进行。小朱相信洪承畴的本事,小朱也相信自己,绝对能打赢这场将持续十多年的缠斗。破茧嘛!自然是一点一点的破,不着急,不着急。小朱毫无效果的自我安慰着自己。

    这些天,言官也少见的不再大乱,更有御史张宸极上书给小朱。

    “贼自秦中来。秦将曹文诏威名宿著,士民为之谣曰‘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且尝立功晋中,而秦贼且灭且出。宜敕令入晋协剿。”

    好吧,既然言官系统,少见的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这面子小朱也不能不给。

    于是立刻下旨,命陕西、山西诸将并受曹文诏节制。命曹文诏为山陕节制总兵官,受命洪承畴麾下。这一文一武,如果配合默契,山陕的匪患还是可以看见平灭的希望滴。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历事熊廷弼、孙承宗,积功至游击。

    崇祯二年冬,从袁崇焕入卫京师。三年二月,在马世龙的节制下,与参将王承胤、张叔嘉、都司左良玉等埋伏在玉田、枯树、洪桥一带,鏖战有功,升迁为参将。

    自大堑山转战到遵化,领马世龙的将令,连克大安城及鲇鱼诸关。收复遵化四城的战役中,也是多有战功。他的官衔也就升到了都督佥事。

    三年七月,因为陕西贼炽,洪承畴急用良将,才擢拔到延绥东路副总兵的。这几年来,他的每一战,都被孙承宗看在眼里。虽说也有因为作战失利被贬黜的情况,但能够连续提拔到山陕节制总兵官,可以说是完凭借着浴血厮杀才换来的。能有这样的良将,的确是国家的大幸。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