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歌 > 第十二章:向腐败妥协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上回书说道:提高历届状元郎、探花郎等人的政治地位。国家的朝政稍稍改观。

    世上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在快绝望的时候,往往给一点转机。至于说是为了更好的继续骗,还是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就难说喽。

    这不,摆在小朱面前的就有两个好消息。

    一个好消息是秘密的,是除了小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的。那就是,原本这个时代里,小朱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辽东巡抚毕自肃。曾经因为底下士兵欠饷哗变,含恨自尽。但小朱到来后,过节费、认债诏书、元年头三个月饷银及时发放,等等连环举措之下,原本的哗变没有发生,毕自肃当官当的还挺踏实。他们兄弟二人在历史上都是悲剧性人物,国家没钱,搞的两兄弟都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现在好了,一切悲剧都没有发生。所以,小朱真心希望他们的好运能够继续下去。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公开,但却带着些苦涩。陕西匪患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陕西的杨鹤、洪承畴总算是没辜负北京朝臣与皇帝的期望。陕西今年大旱,收成为零,那么一大片土地,竟然颗粒无收。关中一带,已经出现饥民了。但是恰恰是因为没有收成,叛军的口粮也成了问题。

    没饭吃就不能打仗,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大明一家才有,叛匪也没有三头六臂,国家的粮食优先供给的是那些老实本分的农民,叛匪要想吃粮,就只有投降。不过这些混蛋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毫无诚信可言。但招抚是国策,小朱只能继续等待最佳的时机到来。

    不管怎么说,陕西算是初定了。起码现在开始到明年三月,这漫长的冬季里,陕西是不会再烦国家了。

    “列位卿家,这些招抚的流寇,能否集中于一个地方管理?”

    小朱这么客气的询问,却没有人答言,连温体仁也装没听见。因为内阁都清楚,皇上剿匪的想法一直就没断过。前两天小朱还写信给杨鹤,希望他能找出杀害五位义师的凶手,但一直没回音,主要是叛匪头子们并都没有被招安,这倒是大大的不妙。他们自己躲了起来准备过年,然后让手下人领到国家发的赈济粮食后,再送给他们。这些狡猾的仓鼠,就是他们,不事生产,游手好闲,搞乱了崇祯朝的财政,动荡了国家的根基。其实没有任何本事,碰到建虏就像小蟑螂碰到到地老鼠。被人家吃的一干二净。而偏偏原先的和现在崇祯朝,还同情他们,爱护他们,想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毒蛇反噬,入骨三分。

    小朱现在知道,想着扳回内阁的想法和宗旨,要一步一步的来。天天念叨不杀,那些叛匪依然会反叛,多念叨几次,内阁们兴许就烦了,兴许就被自己给洗脑了。

    因此,现在他们的反映,小朱没太当回事,只是自顾自的说下去,

    “京三营现在也快回来的,整顿京师的事情,要摆上头里了。大家说说吧。”

    一时间,气氛忽然热闹起来。

    “皇上,剩余这四万人回来后,还是要抚恤一番的,毕竟也是国家的功臣。至于整顿,新败之师,谅他们也不敢再闹了。”

    “说来还是皇上圣明,让京三营的人出去两个多月,再回来,一切都好办了!”

    “皇上,整顿三营,重要的是裁撤的人员安置,不知道皇庄和备田现在怎样情况?”所谓备田,是指魏忠贤等人的逆产,因为逆田,逆田的,叫着不好听,于是刘鸿训就起了这个更难听的名字出来。

    “朕也想知道啊,前段日子太忙,总想着写信去问问张彝宪,偏偏没时间。张彝宪也是过分,竟然不写个上书来呈报。”

    “皇上,恕臣直言,圣上对下面的人,包括臣等,有失宽松了。”

    “朕想的是用人不疑嘛!”

    “吾皇圣明!”

    ‘圣明个屁,真圣明,怎么我说的话,们没一个顺顺当当接受的?’

    小朱一边心里面骂人,一边找人写信去了。

    …

    不过,小朱还没等到张彝宪的消息呢,先听到了一个很令他烦躁的消息。

    按照旧例,总督京营者,不得兼辖巡捕军。因为朱元璋是个很会搞平衡的政治家,他在同一个地方,从来不会安置一个力量。一省三司,边军卫所,京三营和锦衣卫、内阁和言官。等等等等,而这种行政模式被后人无限放大和畸形理解后,才导致了厂卫的出现,才导致了冗员的出现。

    但对于京师来说,适当限度内的冗员是必要的,因为天下税赋入京师,政府的决策和办公机构也在这里,那么,如果过于精简,势必会出现权臣现象。恰恰是同等地位,类似权力的机构和官员的存在,才保证了有明一代,鲜有谋反的事情发生。成祖靖难一事,刚好是在建国初期,中后期以来,就再没有大的动静了。

    说到京三营,虽然做为拱卫京师的主要力量,但是,北京城内,刚好还有锦衣卫和巡捕营两只军事力量。和京三营一起,形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形。

    可是,如今这个三角形,出现了偏移,偏移的根由,就是一旨奇异的任命诏书。

    京三营回来前,小朱便下旨正式任命张庆臻总督京师三大营。李邦华为总理副都督。

    这样的诏书,要通过通政司,中书舍,六科,还有内廷的司礼监、尚宝监还有内阁的多道关口,才能发到张庆臻的手上。因为时间漫长,通常张庆臻这样京师的官员,会先去报到,然后交接工作,等诏书一下,就走马上任。

    张庆臻和李邦华前段时间都在京三营里面工作,所以大家听到消息后,就都把他当总督看了。可是,当正式诏书下来时,底下就有人嘀咕上了。

    “怎么诏书上有‘兼辖捕营’这四个字?”

    “这都不懂,意思是兼着管辖巡捕营的军务呗。”

    “可是,祖制规定,这两个职务不能一人担任啊!”

    “不知道,反正皇亲国戚,无所谓吧?”

    “不行,还是应该找言官。”

    有困难,找言官。上不得杀言官,这是祖训。言官权力不大,能量不小。他们什么都敢管,是什么都敢问,什么都敢写,是什么都敢骂。

    于是小朱吃惊的发现,圣旨竟然也有人敢篡改!!!

    这可是要命的重大事件:政令不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初衷良好的政策被走样执行。已经是中国官场历史悠久的恶习了。但很少有人敢公开的篡改诏书之类的法令性文件。偏偏就出在皇上的眼皮底下。

    于是小朱找来张庆臻询问,他竟然瞪着眼睛说瞎话,“臣确实不知。”

    “好,既然不知,朕也不勉强,先下去跟李邦华一起整顿京三营去吧。”

    回头派曹化淳去问尚宝监的人,既然盖章时,有监旨太监,问问不就清楚了?

    然而,因为小朱大力裁撤宫中,监旨太监这个职务没有了。也就是说,凭着内阁签发的盖章条,就可以盖章。

    那好,先找润笔太监,免得内阁说宫里乱来。方正化指天发誓,他熟读经典法令,别的不敢说,京师任免的忌讳,他还是知道的,最起码,张庆臻这条,几乎京城里的老百姓都知道,他更是记得很清楚,当时小朱口述的时候,他绝对没写。

    方正化的人品小朱是清楚的,当初不是他及时把田妃叫出来,并且教田妃那番话来劝小朱,现在小朱和群臣的关系不可能这么融洽。

    内宫的问题并不是没有,人员大量裁撤的弊端正式显现。但还属于小事,现在的问题出在外朝了。

    因为这道诏书事先得到内阁的批准,但当时京三营还在返回的路上,所以,就等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内,这诏书的备案就存放在中书舍。

    叫来中书舍令一问,当时的诏书上也没有那四个字。

    中书舍得到内阁的签条,把诏书交给通政司,通政司要按照备案来誊写在正式的黄绢之类的物品上。好,叫来通政司通政,这一问,奇怪的事情出来了。

    当时通政司按照备案誊写圣旨时,那四个字出现了。他即刻发觉不对,但他没有任何权力来修改或者异议来不抄写,但为了将来有个准备,他找了三个同僚,一同写了一个留政,表示此事的费解。

    小朱把两份备案和留政都要过来,仔细看了看,字迹不一样,中书舍备案的字迹是方正化的,通政司的字迹却不知道是谁的?这回事情清晰化了,原来问题出在了内阁。

    因为中书舍当时交呈备案的时候,天气下雨,备案有些发潮,中书舍的人被内阁次辅钱谦益骂了一番,就把备案留在内阁了,那个中书舍人又翻回自己的值房,找一张好纸,打算在内阁重新誊写一遍。但他到内阁的时候,钱谦益却把已经重新誊写的备案交给他了。

    钱谦益?不可能,因为小朱的这个次辅,和张庆臻是政敌。很简单,温体仁和张庆臻搭上了关系,所以钱谦益还公开反对过张庆臻出任京三营总督的提议。钱谦益如果想通过这个方法来栽赃,恐怕智商太低级了。

    那么是温体仁帮张庆臻吗?也不会,温体仁和张庆臻关系好不假,但温体仁跟部官员关系不好才更加真实。温体仁要敢这么干,估计小子一定疯了。况且那天,温体仁刚好被浙江官员打骂,因为户部赈济海啸的银子拨的太慢。他正躲在曹化淳的锦衣卫房哭着喝闷酒呢!

    现在就只有刘鸿训、孙承宗、周延儒这三人了。

    而孙承宗刚好忙着处理工部加紧催造光启炮的事情,因为事先约定好送给袁崇焕的十八门,有八门送给了杨鹤。孙承宗正满世界找温体仁要钱给工部造炮呢。

    周延儒呢,他的性子小朱知道,和温体仁一样,喜欢耍小聪明。但接管刑部已后,他乐呵呵的顶着阁臣的头衔,混日子了。并且他跟张庆臻因为抢一个红棺人当小妾,那两天正怄气呢,这事他肯定不会管。

    看着曹化淳递给自己的锦衣卫调查问卷。小朱不禁哀叹,这就是大明的内阁,这就是自己的国家。天灾**赶一块了。

    “那么就是刘鸿训了?”

    “回皇上,其实没有这些人证,小的也怀疑刘大人了。”

    曹化淳因为什么这么恨刘鸿训?小朱不清楚,但他也知道,问也问不清楚。

    “怎么这么肯定?”

    “回皇上,诏书旨令,凡有誊写、修改,只有四个人可以有权力和胆量来动。分别是方公,因为方公是润笔太监。刘首辅、钱次辅,再有就是轮值西司房的人,轮值朝房的各部官员,向来是帮着阁老们处理文书的,但他们修改誊抄,也是凭借批语所行。但批语例同票拟,必须是首辅或者次辅才能写。是以,小的才敢确定是刘大人。”

    “胡说,没有证据,怎么敢胡说,去,把西司房的批语找来。”

    “回皇上,凡批语、票拟,皆属于实录官保存,小的没权力去拿,特此回复。”

    “呣,朕也没这个权力啊!怪不得这些人敢这么干!”

    但这件事的确不小,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但也同样没人敢说去翻实录馆去,很简单,实录馆里是皇帝、大臣、国家的**,和历史记录文献。进去了,甭管是什么原因,为了保密起见,已后就一直干下去吧,而且这职务属于世袭。

    至于让实录馆的人去查,也不现实,因为实录馆的东西编册入库之后,凡开库,旁边必须有三方人员在场。怎么招惹都不是,手续还很麻烦。

    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小朱都想明白了,京三营因为整顿的关系,实权在李邦华的身上了,张庆臻似乎被架空了。于是张庆臻的心思就动在了巡捕营上。他想的挺简单,等京三营整顿完毕,总督三营的一定是李邦华,到时候他顺势去巡捕营任职就是了。巡捕营因为京师抽兵入陕,原来的督指挥使也跟着去了,结果还阵亡了。

    本着跑马占地的宗旨,张庆臻肯定贿赂了刘鸿训,先把巡捕营的位置给占上再说。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小朱只好先随便任命了一个家伙,去接管巡捕营。然后交给刑部去核查。周延儒小心谨慎,这么一查怎么也得一年多,加上皇上没有往深了追究的态度,估计早晚也就不了了之了。

    没办法,谁让张庆臻是皇太嫂的亲哥哥呢,皇太嫂对小朱不错,怎么也要给她留些情面的。刘鸿训呢,他可是首辅。如果查出来,最少也是遣戎。可是他一走,内阁、朝臣之间均势就被打破了。

    好容易自己的政令施行刚刚出现顺畅的曙光,再闹分裂,然后互相再妥协和协商一次,那这政局就完了。为了稳定,小朱怎么也要保这届内阁的任期,起码超过两年。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