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歌 > 第六章:‘东西’的由来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朝堂在一方面夸皇上不贪财的同时,一方面再次出现争端,竟然有人弹劾起小朱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张彝宪曾向他提请推广种植番薯一事。言官们的理由是,他作为皇上,怎能依靠内监来决策国事?

    应该说,这份弹劾的奏折着实吓了小朱一大跳。有关番薯的事情,几乎就是他和张彝宪两人之间的谈话,绯儿太小,不可能外传这些事情。他的起居注和实录的编写,在他没死之前,是不能公开的,因为连他都无权知道这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那这件事情是如何外泄的呢?只能从宣金、陈两家后人入觐的中旨上入手了,中旨不需要通过外朝的手续,所以,一定是内廷负责润笔和加宝这些人泄漏的。

    事情本身并不严重,无非就是他拟推广种植番薯的想法虽好,但他不能依靠太监做出决定,长此以往,又走回了内监乱政的老路。

    但事情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很严重,皇上的一举一动,外朝的这些臣子竟然一清二楚,这才是让小朱震惊的地方。

    当他连夜召见阁臣后,更加愤怒的发现,外朝已经传开了,说什么三日斋戒,无非是皇上的缓兵之计。阁臣的名单早拟好了,而且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内阁名单。这一切,明显是小朱身边有人在任意揣摩皇上的心思,否则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流言蜚语。

    于是第二天一早,两份一摸一样的圣旨,分别张贴在乾清门内侧和午门外侧:“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戒廷臣交结内侍。违者诛!”

    小朱是真生气了,坐在早朝的御座上,气呼呼的在和群臣吵架,内容很简单:他依然让钱谦益当礼部尚书;阁臣重新推选;正式声明,前朝旧事,一概不问;关于番薯一事,以后他会注意和阁臣九卿多沟通;以后尽量少发中旨。

    这天的早朝就是在较劲吵架中渡过,因为小朱虽然服了点软,但语气也不是很客气,搞的纠礼御史竟公然指责他有失人君之礼。其他言官又说纠礼御使多事情,不应该指责君父。等等等等,悲哀啊!老是这么罗圈架的吵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不过言官指责小朱签卜为虚,自择为实,也并不算冤枉,小朱最近一直在琢磨内阁的人选,并且,部分流传的版本,还的确有些道理。小朱这么做(自选阁臣),有着很复杂的理由:

    首先是钱谦益,通常礼部尚书必是内阁成员,这已经是明后期的规矩了。李国普又提前推荐了钱谦益,如果不让老钱在他这里当个阁臣或者九卿之一,将来他投降后金就更有理由了。他的投降对士林的影响是巨大的。

    曾经的崇祯确实没重用他;福藩、潞藩争立的时候,他又挨了不少骂;后来又没少受委屈。以致于他降后金时,心理上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毕竟大明对他不怎么样,一个这么有才华、有名望的人,政治失意的如此彻底,换成是小朱,小朱自我判断同样投降的毫无压力。人嘛,都有私心不是?高尚的人确实有,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高尚无比!

    所以,既然小朱决定重用钱谦益了,那自然要做的功课足一些。而且,小朱重用钱谦益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钱谦益把天下的清流、士林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再来看看温体仁,以老温的人缘和最近的表现来看,这老小子果然有当孤臣的天赋。当然,小朱是乐见于此的,因为老温如果不成为孤臣,既不会对小朱忠诚,也不会好好干活。重用老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东林人。所以小朱必须选择老温入阁。

    重推阁臣,也是如此,朝臣格局重新洗牌,是检验他作为皇帝,究竟有多少权威性的手段之一。

    不过还好,重推时没再出什么波折,新皇复杂多变的性情,让群臣都感觉到年轻的皇帝不是那么好对付。所以,基本按照小朱的意思进行了推选。其中温体仁推荐了周延儒,周延儒投桃报李推荐了温体仁。两天之后,小朱明年改元后的第一届内阁名单总算是定了下来:

    内阁成员:

    以钱谦益、孙承宗、周延儒、温体仁为东阁大学士,以刘鸿训为文渊阁大学士。刘鸿训是首辅,钱谦益是次辅。

    六部九卿:

    吏部由刘鸿训兼理。尚书是王永光,熊文灿和杨鹤都是他推荐的,可见他对人员还是比较熟悉的。

    礼部尚书:钱谦益,他毕竟是当世大儒,礼部分管科举,天下士子的座师,没有点文学底子也的确干不来。而且这家伙估计早就有入阁的信心,所以早早就来北京等着呢!也罢,这次就留下他了。

    户部由温体仁兼理。尚书是毕自严,明末的户部尚书,叫谁干都是错,并不在于有能无能,而是因为财政实在窘迫。毕自严还算清廉,所以让他继续做下去了。

    兵部由孙承宗兼理,尚书是王洽。

    刑部由周延儒兼理,尚书是成基命。

    工部由孙承宗兼理,尚书是徐光启,应该说,九卿阁臣之中,只有徐光启一个人属于越级擢拔。手段就是借着跟群臣吵架的机会,直接玩了个声东击西。好在工部是个干杂事,还受累的工作,军备、河务,都不是好干的累活脏活,没多少人愿意做。徐光启在天津搞的试验田,又确实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官声。大家一时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只好作罢。但大家都不知道,小朱提拔徐光启的真正原因,是实在敬佩老徐这个学贯中西,鞠躬尽瘁的大学者。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震孟、潘汝祯

    大理寺卿:周道等。

    通政司使:蒋德璟

    詹事府詹事:周延儒、温体仁,

    严格来讲,刑部、大理寺、詹事府都属于轻闲衙门。尤其是詹事府,更是典型的闲职,小朱现在连公主都没有呢,这俩宝儿贝的工作几乎等于零。周延儒和温体仁原本是礼部侍郎,但和钱谦益算是撕破脸了,所以,这两个人的实职都要变更。

    嘿嘿!这就是新一届的行政班底了,看着这份名单,小朱心中很有一种做出成绩的成就感。虽然说这个班子很是不伦不类,但比起原有的要强化一些。在新班子的理政下,魏逆一案也有了初步的结果。

    11月17日,在曹化淳押着魏忠贤的赃银姗姗返京的时候,小朱终于盼来了救命的银两:白银732万两,其中黄金、珍玩、珠宝折银230万两,另查魏逆私田23万亩,经查,竟多数荒芜,无人耕种,概因魏逆不愿多付人工所致。先收归地方,用以安置流民、宫中裁撤,病残老弱之军民。

    因为有了魏忠贤的银子垫底,小朱的手笔也大了一些,赶紧催促毕自严尽快把边军、驿卒久欠的银饷发了下去,并且心血来潮,在内阁会议上,做了一个声明:

    “晓谕各边镇、驿站之将卒,本次发饷,并非清理积欠,而是新皇发给军卒过年之费。将士守土而忘利,朕切知之。是故,欠饷仍存,待国有余之时,另补欠饷。”

    也就是说,这次发放的200万两白银纯属过节费性质。欠饷朝廷仍然记着,以后会补发给们的,等着吧。这样的空头支票是需要开的,这样既保证了军心,又和大家交个心,如今朝廷实在是穷,才欠饷的,要想拿更多的钱,便给国家好好当兵,安心当兵。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好,但代价就是发钱发的很肉痛!

    不仅小朱肉痛,所有的班子成员也肉痛。但好在是魏忠贤一人的赃银,其余人等的赃银还没清缴,大家依然还有些盼头。

    然后就是赶紧把杨鹤召来,给了他50万两白银和一道圣旨。白银是赈灾和抚匪用的,圣旨是免除陕西今年税赋的。要想安抚灾民,减税是必要的政治手段。仅免一年,是因为大臣们坚持,对于天灾的认识,他们没有小朱清楚,但小朱自己也没好的理由说服他们,总不能说有仙人托梦吧?只好先免一年吧。

    在如何对待流寇,是剿杀还是招抚的政策议定上,小朱首次遭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阻击。因为小朱最开始的想法是‘剿为主,抚为辅’或者干脆不抚。

    然而,以刘鸿训、钱谦益为首,率先拿熊文灿受命招抚郑芝龙为例子,同样是大明国民,怎么海匪要抚,而灾民要杀?这些流寇更多的是灾民,只是因为实在吃不上饭了才造反的,所以,不能剿,一定要招抚。

    就连温体仁、徐光启、周延儒这几个小朱亲手提拔的重臣,也装聋作哑的回避着皇上寻求支持的目光。

    杨鹤更激进:

    “皇上度银以济军民过节,调熊文灿以抚郑芝龙。诚圣明之计,万民之祉。为何容不下陕西一隅的区区灾民?如若皇上一意剿杀,臣请致仕,纵万死亦求免抗旨之不臣之罪!”

    这是小朱当皇帝以来,第一次没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罢,既然大臣们态度坚决,他也没法子坚持了,而且听说六科给事中那边也商量好了,一旦下发剿杀流寇的旨意,他们将行使封驳的权力。于是小朱不得不摆下身段,和大臣们讨价还价起来。

    “既然众卿一意安抚,那朕想首恶务尽,胁从之人放还如何?”

    “如若接受招抚,便没有首恶和胁从的分别,臣坚不附意!”

    “…”老杨鹤一句话把他噎的,根本说不出话来。

    一旁的钱谦益见状,连忙出面协调,

    “杨大人,这流寇叛匪岂可以不加区分,皇上的意思也是防备罪大恶极之徒,借招安之义,行苟且脱逃之实。不若杨大人仔细堪别之后,将首恶之徒上报朝廷,再行斩首,以立君威!”

    “对啊!朕的意思就是如此!”

    “臣亦附钱阁议!”温体仁等人也连忙出面圆场,于是,招抚便成了国策。剿杀,也只是剿杀那些实在该死之辈,但甄别的权力还在杨鹤手上,小朱的思路彻底破产。

    “那就请杨总督尽快成行吧!”

    他赌气说重话的习惯,大臣们都了解了。所以,杨鹤对皇帝如此讽刺,竟然毫无反映。反倒慷慨激昂的说了一大堆,什么皇上仁慈圣明,能开恩选他这个没什么本事的人,还托以重任,他感激涕零。他一定不会辜负他,尽快使得陕西大治。等等一番话语。

    说的小朱再次头大如斗,只盼望杨鹤这个老不死的赶紧说完滚蛋。杨鹤说的文言文,小朱一个是听不大懂,再一个心中开始溜号,他看着这些个很有些书呆气的文臣,不由苦笑的摇了摇头。只好皱着眉头,在杨鹤说完告退前,还特意把锦衣卫四左卫拨给杨鹤做亲军使用。也算皇帝巴结臣子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到年前的日子里,小朱就基本在杀人、数钱中渡过。魏忠贤和客氏谋反的动机、证据都十分充足。其中客氏还眷养了几名怀有身孕的女子,经过拷问,竟然是准备送进宫里给天启皇当儿子的。这下子,朝中哗然!于是,立刻颁旨,枭魏忠贤尸首、挞死客氏于浣衣局、定斩首弃市者十三人,罢官、抄没、削籍、流徙者千六百四十七人。除魏忠贤外,又查得赀财:珠玉珍玩折银7百32万两,黄金28万两(1两黄金和50两白银)、白银1568万两、房屋一千四百余间,田产十七万亩。

    刘鸿训一力主持了清理逆案的工作,着实杀了不少人。小朱身为现代人,曾经想别杀那么多人,但这种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个人来扭转的历史惯性了。好在因为有李红梅的例子,满门抄斩的判罚,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但抄家是贯彻执行了,没法子,上上下下一大堆的人,都张着嘴等钱用呢,只好部抄没了。至于抄没的钱财,分配比例早就定好了,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了。直到小年前一天,钱谦益才提醒小朱:

    “年关将至,既然没有赦免之可能,何不稍减血光?以慰上天有好生之德!还有,朝房轮值,排序有度,臣等尚有精力不逮的情况发生,而皇上,连月来经常理国事至深夜,无论月朗星坠仍时召朝臣奏对,还请皇上保重龙体,早为大明国嗣延泽后宫。”

    说白了,就是现在杀人不好,毕竟快过年了。再有,得跟老婆们亲近亲近了,早日繁衍子嗣才是正途。

    最有意思的是,钱谦益最后还威胁小朱,如果他不听劝的话,他将发动言官和士子对他进行攻劾。

    望着这个极具名臣风采的钱次辅,小朱心中忽生一份感慨,谁不愿意青史留名?谁愿意当汉奸卖国贼?没有人会这么想!尤其这个年代,大家把名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是对国家失去希望,人人都会当烈士的,因为牺牲殉国,国家不仅不会忘记,还会在史书上对歌颂褒奖,的后人也会以为荣。反之,这边忙活来忙活去,虎门销了烟,南湾灭了洋,回头非但没丁点好处,还把发配到伊利去放羊,搁谁心里,都得骂一句娘。所以小朱心中暗下决心,他一定要把那一份希望之火保存下去。

    “朕多谢先生教诲!”说完还作了一揖“明天,朕便休朝一日,以谨先生之劝!”

    “皇上,”钱谦益显然被他诚恳的态度所感染,声音竟然有些哽咽:“皇上昼夜达旦,勤理国事,实万民之幸。国嗣绵延亦是国事,但因此而罢朝,恐风评有谬。不若皇上发一道旨意言明:盛暑祁寒,可免朝会。这样岂非两?”

    哈哈,小朱心中得意的一笑,终于得到了一个著名人臣的心了,钱谦益为了保皇帝的名声,竟然想了这么一个借口出来,好玩!

    “好!便依先生!对了,朕还想自内帑拨付15万银,交与先生,用来资助南北直隶的百姓过年之用。至于百官欠俸,朕想只得年后再说了。”

    “皇上体恤万民之心,臣铭感五内。百官欠俸,也的确难事儿,但小吏微员,还是要补就一下的,皇上可让南北两直隶的官员直接采买些米、肉、茶、盐,分发给百姓,这样依据市价来算,超不过十万银,户部再出三、五万银,加上剩余的皇银,足以让小吏过好这个年了。”

    “好啊,先生这话实在是休戚与共的好法子。便依先生,朕立刻拟旨给户部。南直隶济民的事情还要先生费心才是。”

    钱谦益的影响力多在江南,既然他同意的法子,南直隶估计接到信旨,不用等银钱到达,就会照办的。给基层干部发点过节费,也是他作为次辅的一项功劳。所以,钱谦益对于小朱自掏腰包,让有限人群过个好年的想法非常支持。

    于是为了打铁趁热,小朱赶紧让方正化拟旨。

    ※※※

    说起来,小朱现在的一后二妃,各有特点,以至于她们的近侍也跟着带有类似的特点。

    像方正化,李凤翔几个,就是是皇后的人,平时没什么言语,但在很关键的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能力。李凤翔叫小朱起床的时候,敢拿冰水浸过的丝巾往皇上脸上打,这事情还真没第二人敢做。

    方正化现在属于小朱的润笔太监了,他的文笔和理解能力是小朱所见中最好的一个,甚至刘鸿训起草的文字,都需要方正化来进行修葺。四六骈文,对仗工整,用典深入浅出。辞藻华丽,读起来毫不费力。更令小朱惊奇的是,方正化还是个文武才,刀、枪、骑射、火铳,他是样样娴熟。

    像高起潜、张彝宪、王坤等人则属于耍小聪明,好出风头,净出漏子的主儿,他们三个,刚好都是田妃的人。

    那些各方面都比较普通平常的人,则多数是袁妃那边的。

    至于曹化淳,则有些神经质,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不过基本素质还算不错,他和高起潜二人并称知兵。

    今天既然钱次辅要求小朱这几天休朝,好有充分体力和时间亲近三个老婆,他也只好答应喽,哈哈!

    想想之前,的确,小朱的工作还是真多,爵位封赏,官员任免,天南地北的流民作乱,甚至某些死刑犯的核准,等等等等各种事务都要他来处理,尽管有内阁票拟来分担,但看完一遍也要很大精力,这也是他不接近后宫的一个原因。

    然而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跟这三个名义上的老婆一点都不熟悉,完陌生的两个人却要行周公之礼,实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但正所谓,丑汉难免见娇妻,今天无论如何,也要面对这绮旎缱绻的命运了,好在不是什么坏事。

    “皇上,这是三位娘娘的玉牒,臣恭请圣眷!”

    又是张彝宪这个乖巧的家伙,他刚才一旁听到了钱谦益的建议,现在立刻就把三个老婆的名牌给小朱端了上来。皇后名牌本来是不需要这么摆放的,但一来小朱现在还没正式改元,二来,张彝宪其实也是有意在降低皇后的地位。

    皇后的玉牌在中间,田妃的在右边,这是等级规矩的。但这家伙,端给小朱的时候,巧妙的往皇上的左手边偏了一两寸。这样一来,皇上用右手挑选的时候,会非常容易拿到田妃的牌子。哼哼!这点小伎俩如果现在认栽,以后这些太监们就更无法无天了。

    “不用了,传旨,今夜朕去坤宁宫就寝。”

    话音一落,眼巴巴等着皇上做选择的一干人等表情各异,方正化一脸喜色,立刻回首交待李凤翔赶紧去报信。而张彝宪则苦着一张脸,慢慢退下。

    看来他还是过于宽厚了,这些人现在敢当着他的面儿,就直接表露喜好。不过也没关系,他们对他来说,还在可控制范围。

    要说,后宫之间的距离都不是很远,像小朱住的地方和皇后之间只隔着一个交泰殿。等乘坐御辇来到坤宁宫的时候,明间三个门都大开,皇后领着一群宫女太监早跪在院子里等着呢!

    皇后周苓芷很漂亮,真的很漂亮,但应该是按照现在的审美来看的。脸盘圆圆的,小鼻子小嘴,皮肤还非常白。毕竟是民女选秀,总体上属于美丽级别。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就很乏味了,一切都是程式化的,对答、举止,周后都严格按照礼制来施行。难怪历史上,皇后生的儿子很少是第一个呢!想来也是列位君主想通了一点:一后二妃所生的孩子,原则上都属于嫡子。子凭母贵,母亲不受待见,回头还把皇位传给她的儿子,心理不会太平衡啊!

    当然,毕竟是来到这个时代里的第一次,其实也是他前后两个记忆中的第二次。个中滋味还是良好,加上第二天不用早朝,小朱还是享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欢乐。

    第二天早上,周苓芷已经稍稍有些放开了,但依然谨慎执礼。小朱还想多睡会呢,她已经催促了。

    “皇上,早朝可免,国事不可耽搁,文华殿里,想必阁老们都在等皇上呢!”

    “丫头啊,这可是我在此生第一个懒觉,难道李凤翔不催,倒改成催了?”

    “臣妾怎敢,请皇上用尊语!”

    “不就是一个我字嘛!我夫妻二人之间的私语,不妨事的。”

    对了,小朱忽然兴致高高的半起身,“的肤色这么白,配上红色的珊瑚珠子一定好看,前个曹化淳收入宫里的珍玩中,有一串珊瑚串珠,又大又红,还有香气,我今天就送给吧。”

    “臣妾谢皇上。”

    “别总臣妾臣妾的,总这样,朕该不高兴了。”

    苓芷羞涩的一笑,并没有开口。并且开始服侍小朱穿戴起来。没法子,只好慢慢再教育吧。

    等到了文华殿,各位阁臣都喜上眉梢的向小朱道喜,名义上是小年了,实际上,这些个老不正经,终于放下一块心病:原来皇上的确是勤勉国事,不好声色。而绝对不是不能人道!娘娘的,他们未免管的也太宽了?

    但不知是小年的原因,还是昨夜甜美的生活,小朱也很是高兴。

    “对了,几位先生都在,朕有个问题问们,小年是否要吃糖饴,还要烧灶王爷的画像?”

    这…几位重臣相视均笑了起来,还是由口才好,又激灵的温体仁开口回答。

    “回禀皇上,糖饴果品自然是要准备的,但灶王爷的画像嘛,则不是马上烧,而是卷好之后,另存放起来,待年后方才烧呢!”

    “至于吃嘛!呵呵,天地分五谷,定四时,吃东西自然要循时而定,皇上不可任意食用,对龙体无和啊!”这句话是刘鸿训插话说的。

    “唉!刘先生说的朕都知道,朕每日都是按时三次用膳的,这糖饴只是零食,又是年习,今日便破例一次吧!”

    “那,只此今日,还望圣上明辨!”

    “没问题,没问题,来啊!”

    “小的在。”今天轮值的小太监连忙过来。

    “去,呃…拿点糖,朕同阁老们一同品尝品尝。”

    “哎…!”小太监虽说答应的挺痛快,但竟然有些愣怔,还是温体仁比较聪明,连忙拉着小太监远离几步,低声说道:“四碟苏点,五彩麻糖。再来壶清淡些的雨前龙井。”皇上不知道糖为何物,这在他之前的世界里,恐怕是笑话,但在现今这个年代里,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几位大臣也都没放在心上,都表情轻松的和小朱继续交谈。

    最近的国库还算充盈,逆案查抄的银子,虽说到了1300万两之后,就不再增长,但应付过今年和明年夏税前,应该没问题。所以大家暂时好像没什么事可做了。聊的内容也多是各地风物和人情。总之是一片节日的祥和气氛。

    “对了,朕有个疑问,想请教各位先生,为什么人们总说‘东西’,‘东西’的。比如买‘东西’,偷‘东西’,却不说‘南北’呢?”

    呃!……!冷场,呵呵,小朱这么突兀的问,的确有些煞风景。

    不过,到底是状元郎出身,周延儒琢磨一番之后,连忙回答:

    “世间五行,北方数水,南方数火,民间邻里之间,借个烛火、讨口水喝,都属平常之事,自然是无需花钱买的。而且,东、西二字都属阳平音,念起来也更顺口一些。”

    “哈哈!果然如此!周大人真乃妙人。”

    “周大人不愧状元之才!”

    “那朕即刻下旨,将北改成阳平音,以后不就可以买‘南呗’了?”

    “不可,陛下,万万不可!”

    “哎,刘大人怎听不出皇上在开玩笑?”

    “君无戏言,君无戏言!”

    哈哈哈,呵呵呵,嘿嘿嘿,嘻嘻嘻(这声是张彝宪他们的)

    小朱的第一个自然年度,就基本在这番快乐的气氛中渡过了。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