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汉末之并州匪政 > 第一百零二章按死吕布于粪坑
    建康二年,乱世的黑暗气象正在逐渐从中原大地消弭。

    春季阳光明媚,沐浴在阳光下,更让人有种劫后重生的感觉。

    无数百姓从豪强坚硬黑暗的坞堡里走了出来,感受着久违的和平与安宁。

    随着河北决战以孟国大军获胜而告终,所有人都知道孟国一统天下再无任何阻碍。

    河北除了几座仍在坚守的城池外,大片大片郡国直接降孟。

    尤其是从渤海登陆的李典、郑宝所部,直接插入了冀州与青州的接壤处。拦腰将两州从薄弱处切开。

    这导致青州的大量官员与冀州袁绍失去了联络。

    投降关西的许多官员,与袁绍麾下大量官员同为袁氏的门生故吏,纷纷写信劝降河北的亲朋好友。

    这其中也包括了袁氏的族人,袁绍的兄弟袁遗、袁涣等人。

    二月,关西十五万大军包围了袁绍治所信都。

    袁绍竭力抵抗,强征城中壮丁数万人守城,拆房屋、壁垒以为落石、滚木。

    但正如袁绍所想,自己非误国之君,而臣下却皆为误国之臣。

    被围攻十余天后,关西内应荀谌为大军打开了城池北门,大军云涌而入,轻松拿下了信都城,俘虏袁绍及其妻女。

    荀谌为孟国内应,田丰、逢纪皆已有所察觉。

    决战前的数次关键会议,荀谌都在混淆视听。尤其最终一战,其力主离开城池,正面迎击孟国大军。这才导致河北主力六万人尽殁于广宗平原。

    只是袁绍内心高傲,不肯承认是自己决断失误,才导致形势崩溃。所以格外维护荀谌,坚决不认同部下所指责,荀谌献计有误。否则不就是直接证明了,他采用荀谌建议的袁绍昏聩无能,遭人耻笑?

    但袁绍也依稀察觉到荀谌有问题,便明升暗降,剥夺了荀谌的实权。

    袁绍的优柔寡断再次坑害了他自己。如果是曹操猜忌一个人,必然会果断的举起屠刀,不留后患。

    袁绍只剥夺了荀谌的实权,却没有杀戮荀谌,从而为信都的沦陷埋下了祸根。

    荀谌为了保命,不得不更将进一步配合孟国大军。因而其主动游说了大权在握的许攸。

    袁绍手下如今的三大谋主,分别是荀谌、田丰、许攸。

    荀谌被猜忌,田丰因刚愎而被厌恶。所以许攸便独揽大权。

    但这位贪而无义的谋臣,已经看出信都沦陷只是早晚之事。无论自己开不开城门,孟国大军都会攻破城池。

    于是许攸果断同意了荀谌的游说,以信都为自己投效关西的筹码。配合荀谌打开了信都大门,迎接孟国大军入城。

    孟国大军十二月正式出兵,二月攻破了信都,三月河北基本平定。

    历时四个多月,彻底剿平了袁绍势力。

    四个月的时间与曹操耗时七年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队规模。

    孟国出动四十万大军,着实让大部分人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包括袁军的主要谋士荀谌、许攸等人都觉得孟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河北普通官员的心态就可想而知了。

    袁绍统治河北多年,并不是没有忠贞死节之臣。比如武安长尹楷、安平主簿李孚等十数人便坚决的死守各地城池,不肯背叛变节。

    但是当关西十余万大军开赴城下,这些官员就明白了什么叫苍白无力,什么是螳臂当车。

    十余万甲光曜日,旌旗蔽野的大军,规模比城中体军民还要多出数倍。

    顽抗的官员也清楚的认识到了,煌煌大势,孟朝一统,已经非人力所能阻挡。

    这与曹操统一河北之战的形势完不同。

    部队规模有限的曹操,论实力甚至不一定强过袁谭、袁尚。

    河北官员谁在意曹操是谁?所有人都想着击破另一位袁家公子,从而一统河北,再次南下与曹操争雄。

    曹军开赴城下,就想让守军投降?完都没有可能。仅邺城之战,曹军就打了半年。壶关之战,曹军打了三个月。而且这都是曹军主力齐出,所有名将部上阵的大战。

    如孟国一般,一路偏师就有十万人,能轻松碾碎所有抵抗的情形,曹军完不敢设想。

    面对孟国大军的攻势,名将吕布倒是一直坚守在清河国东武城,不肯也不敢投降。在数万大军的猛攻下坚守了三个多月,但是对整体战事毫无影响。

    只在破城之后,被大军屠戮了三族。这位名字被张瑞亲手刻在桌案上,立誓其“必不得其死”的汉末名将,最终被无数禁军亲手砍断了四肢,削为人彘,溺死在了粪坑之中。以牙还牙,报了潼关血战,晟武之仇。

    入夏后,袁绍及亲族都被押送至洛阳,在无数官员、百姓的围观下,当众枭首。

    这位显赫一时的强大军阀用性命向所有人展示了与孟国顽固作对的下场。

    洛阳的汉室官员尽皆颤栗。当月上表,向张瑞请辞的官员数以百计,大量士人辞官下野。

    张瑞没有为难这些人,部批复同意,并给予一笔财富封赏。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

    这些人多数是世食汉禄,深受汉恩的公卿世家子弟。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见到袁绍的下场,他们清醒的认识到,与孟公为敌,大概是没什么好结局的。

    可就此变节,食孟朝俸禄,很多人又良心难安。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不为孟朝效力。

    这也是内阁选择在洛阳公开处刑袁绍的目的。

    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

    关西官员多是将门子弟,科举新秀,与汉朝关联不大。这些执掌孟国的新锐阶层,热切企盼着孟公进一步登临至尊,从而实现所有文武一跃成为朝廷公卿,执掌朝堂,布政天下。

    而大汉养士四百年的嫡系,既然不愿投效孟国,那就赶紧下台,将位置让出来。自此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以孟代汉,最令张瑞心安、满意的一点就是,这次朝代更替,并不是因为张瑞一个人的野心与阴谋。

    而是整个势力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将门子弟还是科举士人,都强烈期盼着这种结局。

    所以张瑞与那些意图谋朝换代的权臣大不相同。这些野心勃勃的权臣一死,整个势力就烟消云散。

    而孟国则有着强大的势力阶层,如一辆奔腾的战车碾碎一切反抗者,最后推动着张瑞顺利登基。

    整个改朝换代进程坚定而又平稳,没有任何波澜兴起,能改变这煌煌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