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不会螳臂当车,朱允煐还是很想要看看的,他也确实希望看到朝堂上的一些个局势能够稍微的清楚一点,这对于坐在龙椅上的人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毕竟站队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的学问,有些文武百官看似没有什么来往,可是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私下里有着一些串联呢。

    这要是没有一些个大事,说不准这些个人就不会表明立场,说不准那些人就是可以持续的蒙蔽着皇帝,这一切也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朱允煐对于文武百官的态度就是这么一副冷眼旁观,还是需要继续观察一番。

    虽说洪武皇帝的离世一度也是朝堂最大的事情,似乎也耽误了一些事情的处置。不过大家也都明白,大家也不会一直都是在关注着这些事情,朝堂上的事情该处理的还是需要处理。

    这些可不是什么小事情,耽误了朝政的话,一般人肯定是耽搁不起的。尤其是现在进入到英示五年,这也算得上新年新气象。

    既然是新气象,自然也就意味着大家需要更加的努力。尤其是一些个大事看似迫在眉睫,好些人也都知道必然耽搁不得了。

    再次早朝时,关于迁都的事情再次被提起,这个时候很多人暂时还是在旁观,现在一些比较有分量的人还是没有亲自下场。

    一些言官的意思很简单,大概也就是迁都劳民伤财,这有些得不偿失。或者是说北平的皇城虽说修建了十多年,但是作为一国之都,现如今也是有些凋敝,有失大国气象。

    这一切的理由都是比较简单,看起来也就是觉得现在迁都不合适,或者干脆一点的来说就是觉得迁都北平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有人反对,自然也就是有人赞成。比如说一些人觉得这是太上皇制定的策略,如果当今天子推翻了,那就是对太上皇的不孝。

    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心思,一时间似乎也是谁也无法说服谁的。

    安庆侯仇正想了想,还是鼓起勇气出班,“启奏陛下,臣以为迁都之意当慎重。”

    朱允煐露出一些笑容,仇正也是勋二代,他的父亲就是仇正,也曾经是勇冠三军的悍将之一。

    只是这个仇正,就有那么点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或者说有那么点难堪大用更加准确。

    朱允煐平静的看着仇正,问道,“朕记得先皖国公是洪武二十一年病故,爱卿随即嗣爵。当初迁都之议时,不记得爱卿出言反对,朕没有记错吧?”

    这一下也算得上将仇正野的不轻,英示天子这是不讲武德了,这是在翻旧账了!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朱允煐简直就是直接在打仇正的脸了。

    意思很明显,当初在洪武朝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不敢提出反对的意见。那么到了现在,居然一个个的都敢跳出来了。当初赞同迁都,而现在又义正辞严的表示反对,这怕是有些说不过去吧?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是畏惧洪武皇帝,还是说看不上英示皇帝呢?

    仇正确实是一下子就给噎住了,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主要就是给彻底堵住了话头。他似乎也感觉到了实质的压力,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可能冒失了,可能要被皇帝记恨了。

    但是没办法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有着一些压力,也只能顶住压力了。说到底就是这么些个事情,必须要扛住,想想自己的家族利益,这些个事情就是需要去抗争一番。

    祖籍直隶和州含山县,先父也被追封为皖国公,这就能够说明安庆侯的地位了。

    看到仇正吃瘪,有些人好像有些偃旗息鼓了,大概是想着要退缩了。可是有些人不会这么退缩,他们要迎难而上,必须要盯着压力前进。要是这些压力都扛不住,那么一些大事真的就尘埃落定了,到时候就没有半点机会了。

    仇正虽说被噎住了,他看起来没有了说辞,但是其他人可以站出来,让皇帝看看朝臣们的意见,让陛下听一听天下百官的声音,然后再从长计议啊!

    面对翻旧账的天子,确实有一些官员感觉到有些害怕,他们都知道坐在龙椅上的那一位不好惹,他们也都明白皇帝说的那些,实际上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原因自然也是非常简单的,当初提起迁都的,是洪武皇帝。要知道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几个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这一点大家也都是非常清楚的。

    可是现在洪武皇帝才刚刚驾崩,这就要忙着推翻洪武皇帝做出的决策,那就有些问题了。

    这不只是对洪武皇帝的不敬,这也是对英示天子的不敬,更何况迁都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关乎着国策,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必须要更加的重视。

    都察院左都御史茅大方这个时候顶住了压力,有些人会害怕,他这样的人不知道害怕。

    “启奏陛下,臣以为迁都北平,定当慎重。”茅大方表情严肃,非常认真说道,“陛下,若是迁都北平,朝廷直面北虏兵锋。”

    这一下傅友德听不下去了,立刻站出来厉声吼道,“茅大人,英示元年,朝廷北伐,鞑靼远遁。现如今北境安宁,何来北虏一说?莫不是茅大人以为,当年吾等谎报军情不成?”

    这一下徐辉祖、常茂等人也站了出来,都是在凶勐的攻击茅大方了。原因都很简单,这些人都是武勋集团的代表,当年将鞑靼打残,这也是武勋集团的一大功绩。

    茅大方此前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迁都北平的话,确实会造成防线的一些问题。

    在中原文明的长远来看,北面来的敌人一直都是存在的,这也是最危险、最致命的。

    但是短期来看,大明朝似乎不需要担心这些事情,因为鞑靼早就被驱赶了。暂时北边还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所以茅大方这么说,就有点危言耸听了。

    正三品的左都御史这个时候肯定是没办法和超品的公侯对垒,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文官集团够分量的人出面了,比如说六部尚书这样级别的,这大概才算得上兵对兵将对将。

    陈迪这个时候出班,声援道,“颍国公,茅大人并非质疑北伐之胜果。只是北虏向来除之不尽,现如今并无隐忧,百十年后难保再得安宁。”

    常茂这时候就有些阴阳怪气的说道,“那正好啊,本公记得茅大人向来觉得长城之筑非奇谋。既然迁都北平,离胡地更近一些。茅大人也好以仁义之教来教化胡虏,一劳永逸解决后患。”

    这一下不少武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对茅大方的一种嘲笑了。

    其实茅大方这个人有些迂腐,他的忠孝伦理等正统思想十分严重,也算是比较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的代表,有些时候显得极为迂腐可笑。

    而在对于外敌这方面,他也是和很多迂腐的读书人一样。总是觉得以实行仁义之教来教化胡虏非常的有效,从而解决政治的、历史的、民族的争端,这种立论十分幼稚可笑。

    更加要命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和茅大方同样观点的读书人很多,总以为圣人的教化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什么两宋乃至更加久远的朝代没有完成这些事情,就是他们亡国的原因。

    这些人有些时候幼稚的,也确实是非常的可怕,这也是朱允煐觉得这些人是读书读傻了的原因。

    茅大方有些时候确实迂腐,这些家伙有些时候和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很像。但是茅大方好一点的地方,大概也就是就算是有着很多的‘抱负’,也不会瞎胡闹。

    朱允煐一开始对于这些人也确实是非常的厌烦,恨不得都给赶出朝堂,落得一个眼不见心不烦,或者是觉得这些人就应该给永远的驱离朝堂,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现在的朱允煐观点有些改变,这些人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有些政治观念幼稚、迂腐,这没什么问题,不要让他们出现在一定的位置就好。去当好一个言官等等,去做好三法司的本分,这些人还是比较可靠的。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这些人相对来说道德水平还不错,他们有着自己的清高和傲骨。在特定的位置上,他们也确实可以做出很多的贡献。

    所以也不能太极端,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这些也算得上朱允煐的一个成长吧。

    在朝堂上吵了起来,大家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这要是没有争吵那才是怪事情。

    只是现在很多的人也算是看出来了,虽说迁都之议还没有进入到白热化,这只是前期的预热而已,但是这就已经吵了起来,很多人的立场也是稍微的有点体现出来了。

    其实很多人也都明白,这只是开胃菜而已,接下来真正要开始迁都的时候,在朝堂上的争吵才会热烈起来。到那个时候,必然也就会出现有着更多的冲突。

    朱允煐也不打算让这些事情继续,只是问道,“迁都之事,乃太上皇制定国策。朕乃继任之君,万万不可推翻国策,诸卿无需再议此事。”

    英示天子这也不算是一锤定音,但是基本上也是定下来了格调了,这件事情他不想多讨论。关于迁都这件事情,他肯定是推行下去的,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太多商量的余地。

    可是就算是皇帝摆明了车马,依然会有一些文武大臣觉得还需要去抗争一下。

    在没有付出更大的代价之前,在没有完的彻底落败之前,总是要尝试着去争取一番,说不定还是可以有着那么一点小小的希望。

    既然有一些希望,那就要去努力的争取,要是轻言放弃了的话,那自身的抱负、追求或者利益等等,那说不定就没办法得到更好的保障了。

    朱允煐的心思大家都明白,而文武百官们的一些心思,朱允煐实际上也非常的清楚。

    这就是一场拉锯战,在尘埃落定之前这一场拉锯战必然就是会继续下去的,这一点也可以是母庸置疑的,就继续比拼下去好了,没什么好在乎的。

    看着这些文武百官,朱允煐这个时候也继续说道,“太上皇大行,前些时日确实延缓了一些国政的处置。如今朕决议处理国事,诸位爱卿也莫要耽搁了政务。”

    这也算得上再次奠定了一些基调,现在大家需要再次进入到工作的模式。洪武皇帝的驾崩确实是前段时间的最主要的事情,处理一应事物才是最主要的。

    但是现在就需要向前看了,大家都需要加足马力了,需要将各自的工作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下朝,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下朝了,因为你朝堂上商议的事情确实不算少。可是很多的事情不是在朝堂上争论就可以讨论出一个结果,这一点朱允煐更加清楚。

    还是需要做好桉头的工作,还是需要不断地批阅奏折,这才是朱允煐需要做好的事情。

    “让周王入宫吧。”朱允煐想了想,对王承恩说道,“让吴王、徐王,也一并入宫。”

    王承恩自然是传旨就好,他可能猜到了什么,只不过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揣摩上意这一点他是高手,可是王承恩知道自己的本分,不会胡乱的表现出自己的聪明。

    这也是很明显的事情,毕竟才刚刚在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些事情。陛下在这个时候召见宗室,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可能也需要宗室带头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不管这些宗室是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总之很多的宗室在这些事情上,也确实没有更多的决定权。他们的身份非常的高贵不假,只是这样的身份也会让他们失去很多的东西。

    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享受着身份带来的荣华富贵,那也就需要做好因此失去一些权力的准备。

    宗室在迁都这件事情上,必须要做好榜样的作用,皇帝也不会对一些宗室太过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