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23章 汉地十八州
    李素本来指望靠一份奏表搞定对刘备的劝说,

    让他在“总督青徐兖扬诸州事”的两年任期结束后,

    依然能亲自督师移镇三韩、处理对扶桑的后续平定、整合事务。

    毕竟朝廷好不容易定下一个良法,在地方上总揽数州军政财权的封疆大吏,任期不能超过两年。

    这个法度李素可不想亲自破坏它,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恶例。说好了到青徐兖扬两年那就是两年,今年年底必须换新的官职头衔。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李素的奏表抵达雒阳后过了没多久,还没等到刘备的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打断了他的部署。

    他留在陈留郡汴梁县老家的妻子蔡琰,在腊月十五这天送来了一封急信,说是父亲蔡邕应该已经是弥留之际了,让他早做准备。如果国事军务不繁忙的话,就尽快赶回来。

    李素原本以为自己这次出镇两年,是见不到蔡邕的最后时刻了。

    这也得感谢太史慈和甘宁周瑜他们动作利索,对三韩和邪马台的军事征服,居然在短短三个多月之内,就彻底结束了战斗,这才让李素没必要亲自渡海督师。

    否则此时此刻李素要是在海外,蔡琰就是想找他都来不及。

    当然,这里面也有公孙度已死、公孙康接位威望不足、军心士气低落的因素。

    要不是赶上公孙度死了,三韩征服战或许要多打半年,钱粮上至少也多花数十亿,让朝廷的还战争国债大计也因此拖延。只能说是天佑大汉,王朝中兴的时候,什么都赶上了好时运好契机。

    另外,蔡琰在给李素的信中还提到,她已经同时向陛下请旨过了,陛下应该是会恩准的。所以李素接到妻子的信后,也就没什么可顾虑的。

    直接吩咐了一下手下人关于地方政务处置的事儿,然后他就立刻带着护卫骑兵,坐上最轻快的马车,一路换马沿着淮河汝颍汴河北上,直奔汴梁。

    一千多里路,李素只走了五天,抵达汴梁时,蔡邕也还有气,李素又亲自问疾了两天,才算是寿终正寝。临了也没什么话可以交代他的,毕竟蔡邕的著作和思想都在女儿那儿,蔡琰和李素夫妻之间以后可以慢慢聊。

    医官也说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病,就是天寿到了,很多脏器血脉元气都枯竭了,越是到了冬天,老年人越是难以扛住。

    李素知道,用现代医学的话术来说,那就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嘛。这也算是最不受苦的自然死亡了,蔡邕这辈子也是改了命运,晚年享福,多活了整整十三年。

    汉朝人对于弟子对师长的要求,是不包括服丧守孝的,不过也得“敬祭如父”,就是祭奠方面要跟自己爹一样隆重。

    七七四十九天祭奠完之后,理论上就不戴了,按照孔子的说法,后续的时间你“心孝哀思”就行,不必拘泥于形式。

    不过很多人为了举孝廉,还是会做得更加夸张一点,就当成亲爹的流程来办。

    比如已死的前会稽太守、大鸿胪王朗,当年他求学时、师从太尉杨赐(杨彪的爹,杨修的爷爷),杨赐死的时候,王朗原本只是旁门入职的小官,并非察举正道出身。

    王朗就弃官给杨赐守孝三年,守完后名声大振,成为东海郡有名的孝道典范,被陶谦指示东海太守举孝廉重新入仕。

    李素肯定不想模仿王朗那么虚伪的人,而且他作为丞相,就算他愿意大操大办,朝廷也肯定要夺情。

    不过他跟蔡邕毕竟除了师徒,还有翁婿的关系,低调一年半载、停停娱乐活动还是应该的。

    而且蔡邕是腊月二十二没的,消息传到雒阳,皇帝刘备都宣布辍朝五日,亲自到汴梁探视,李素连忙安排在陈留郡公府上接驾,并接待百官吊唁。

    太傅的级别毕竟尊贵,一时间雒阳到陈留之间官员的车驾往来络绎不绝。虎牢关和酸枣、官渡这些交通要津,驿站人满为患。百官内心,也再次刷新了对李蔡两家地位的认知。

    那些繁文缛节可以按下不表,李素也是真心哀悼满了四十九天,连206年的新年和上元佳节,都没参加庆典。

    一直到二月底,蔡邕正式择地下葬完了之后,忙活好了丧仪,李素才抽时间回雒阳,向刘备再次谢恩,并且聊些国政大事。汴梁到雒阳才三百多里,往来也方便。

    ……

    刘备没有让李素参加正式的朝会,只是在重建后的兰台私下接见了他。这也是防止李素在孝期内公开当众处理政务,面子上不好看。

    大家先聊了一会儿这两年的内政大局、三韩和邪马台的现状、征伐的靡费。

    一切情况看起来都不错,朝廷的财政这些年也确实在一直好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路,也是对的。

    如前所述,朝廷的战争国债是发行到章武八年(203)为止的,巅峰期在章武五年、六年,后续逐年递减过渡。

    如今已是206年,也就是章武十一年。朝廷已经停发并且转入力还债阶段的第三年了。

    之前算过,不搞扩大工商业和折抵免税权那些骚操作的话,力还债也得十几年,搞了那些操作后,债务总额减计到三百五十亿以内,七八年可以还清,也就是到章武十五年左右(211)。

    如今还到第三年,还欠二百多亿接近三百亿。主要是去年对付三韩又花了点,所以那两年里只还了六七十亿,低于平均水平。

    刘备这些年享乐也享够了,也开始注意节约开支,没必要的浪费能砍就砍一点,也愈发意识到了无为而治的好处。

    所以李素再来劝他扩大对三韩和邪马台的移民、建设投入,彻底肃清当地蛮夷的统治,刘备便有些舍不得浪费民力。

    刘备指示道:“贤弟为何如此执迷于蛮荒之地,之前朝中已经有谏臣在劝朕提防海外出现割据,朕是相信贤弟为人的,也没当回事。不过劳民伤财的事儿,能缓缓就缓缓吧。

    邪马台那种地方,乃至其他连国家都没有的扶桑蛮夷,羁縻之即可。若是有利可图,让他们来互通贸易便是。”

    李素便把他的考虑,重新陈述了一遍,说他是考虑到海外的物种交换,可能有重大裨益,如果不派大军,只是以小规模的探险队去征服,便不会劳民伤财。

    刘备这才有些回心转意,但还是提醒道:“贤弟这两年不在朝,中枢政务决于文若、孝直、子敬,其中孝直子敬虽还未升为三公,却也渐掌尚书台、侍中实权。

    如今太傅新故,朕若是夺情让贤弟回朝,天下人不会说什么,但若是只为蛮夷事务,多少不妥。这样吧,贤弟身为丞相,肯定是要始终担责的,所以为太傅守孝期间,也不必去职,依然只算休假,如何?

    过个一年半载,其他再说。朝廷这几年清偿旧债的好处,朕也看到了,就再安稳一两年吧,别的也不用急。你总督数州事务的差事,确实该卸了,到时候再另外给头衔,算是督师在外。”

    李素觉得刘备说得也确实有道理,他只需要刘备支持他开拓扶桑,至于是不是今年,确实不重要,可以拖延。

    李素最后又补充了一条建议,那就是希望给大汉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以及等他彻底平定扶桑后,由诸葛亮从之前的督青徐事务,转为去三韩和扶桑,担任那些新征服区的第一任封疆大吏。

    刘备好奇为什么非要选诸葛亮,李素给的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博学多才,最能继承他的衣钵,学问方面不限于文史经学,更懂算学物理,能实际致用。让诸葛亮做那儿的地方官,或许能发掘出更多新征服区和中原的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实际上么,李素就是让诸葛亮继续找金银山、发现当地有价值的农作物。这些活儿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常识,行政主官懂行的话,指挥起工匠和勘测人才做事时,也能事半功倍。

    刘备觉得这个也有道理,诸葛亮今年二十六了,之前一直当京官,二十四才外放地方,才当了两年州级地方官。

    要是直接再拉回朝廷中枢,也不利于诸葛亮的成长,毕竟之前鲁肃顾雍法正他们,当地方官都是动辄三年一任,干过至少两任。

    那就让诸葛亮在青徐干三年,到日韩再干三年,到时候对中原成熟地区的地方行政统治、以及蛮夷新征服之地的夷务归化,都有所心得,再回来当京官。

    诸葛亮之前,有如此阅历的地方官,也就只有李素本人,以及顾雍了。

    顾雍在滇南建宁郡干过多年,后来还当滇州布政使,早期一直在跟南蛮打交道,后来才来富庶的扬州。

    相比之下,连鲁肃这方面的履历都不是很,鲁肃虽然管过交州,可交州当时已经相对滇州归化一些了,没那么多蛮夷事务。

    再往下的法正,这辈子也没接触过复杂的地方政务,当地方官都是在富庶地区当的,对民间疾苦了解就又下一个台阶了。

    法正或许可以当一个一流的谋士,却不能主政局,或许他这辈子仕途的顶点,也就是个类似于监察系统一把手的程度了,比如执掌御史台。

    宰相必起于州部,李素为大汉建立下的这个潜规则,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坚持下去。

    刘备便顺着李素对诸葛亮的规划,又趁机深入聊了一些人事安排,把下一阶段大汉的发展方向大致敲定一下。

    ……

    二月底的这次觐见后不久,朝廷就发下一系列旨意,对行政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微调。

    也定下了章武十一年、十二年的大致基调,总的来说,朝廷会继续休养生息,整顿内政。

    人事方面,先是对平定三韩和邪马台的有功将领,都进一步加封,赏罚分明。

    骠骑将军赵云以击溃扶余军队、击杀扶余王尉仇台之功,加封一个县,成为了在辽东总计获封七个县的公爵。

    太史慈和甘宁分别为征东、征南将军,封邑数也增加到了两个万户县的程度。

    李素被发还当初青兖移民之乱时夺走的那个县。

    行政区划方面,刘备倒是没有直接下诏专断,还是请了朝臣会商后才正式决定的。

    最后的结果,是把大汉从之前的青冀幽并、兖豫徐扬、雍凉荆益、滇交司隶,十五个州部的基础上。再加上辽州、平州和西州,趁着这次区划调整,直接加到了十八州。

    多出来的三个州,其中西州是原本固有的领土,就是凉州光复后,渐渐被朝廷重新控制起来的原西域都护府辖区。

    这些年朝廷虽然没有在西北用兵,而是以强化贸易往来、增加贸易商路关键节点的屯田垦荒移民等手段治理。这些治理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却也润物无声,结合马超在西北的威名,着实让大汉对当地的控制渐渐加强。

    所以这次,李素也建议趁着吞并三韩和扶桑,把西域也从羁縻状态,变为法理上的直接统治。

    不管以后怎么样,先把名字改过来,从都护府变成州,将来“自古以来”的行政正统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

    而且做出这个决策之前,相关的文治伏笔也做得差不多了,比如蔡邕死前修的《史记索隐》里面,对西域戎狄的血统源流考证也补足了一些新的史料,在当地也已经宣扬教育了多年,

    当地的贵族豪酋也跟当年被顾雍拉去教育读书的滇州南蛮一样,潜移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了汉人的史观。有了思想基础后,变都护府为州,也顺理成章。

    除了西州之外,辽州、平州自然是东北和三韩等地了。

    刘备和部分朝臣,原本没打算在东北一下子增设两个州,

    或者是觉得就算要增设两个,也得等扶桑真的境被大汉吞并后再说,目前扶桑才实际控制了一个筑紫岛(九州岛),步子有点迈大了。

    但李素私下里反复跟刘备解释,建议他不要完按照实际的地理屏障来划分行政区划疆界,以防新控制的偏远地区形成割据趋势,所以应该从幽州分出一些郡到新的州,跟新占领区合并起来,这样新州的向心力才会更强。

    这一手,原本是千年之后、后世蒙元对汉地分而治之时才用的手腕。但李素不管是谁想出来的,至少他觉得政策有好处,能强化向心力,那就是好的,可以借鉴。

    他建议把辽东四郡从幽州划分出来,就以辽西走廊为界,辽东加上东北新开拓的地区、以及浿水以北的乐浪郡,为新的辽州。

    所以辽州等于是后世的东北辽吉二省、加上朝鲜,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州。

    而南面沿用公孙度历史上命名的“平州”,则成了南韩加上后世的曰本。

    如此既可以防止朝鲜半岛依托长白山、鸭绿江这些险要而产生离心,在划分的时候就直接在半岛中部断开,把半岛北部划入东北。

    南方的南韩地区无险可守,也就不会产生野心。

    同时,南韩跟九州岛划为一体,也可以进一步束缚住海岛地区的离心倾向,让后世移民在民族认同方面不再完自认为是岛民,而要保留一定的大陆民族认同心态。

    刘备觉得这个划分非常精妙,利于新征服地区的稳定,最终还是盘接受了李素的划界。

    同时,因为划分了新的州郡,加上对三韩的武力征服告一段落、李素这个“总督”也去职了,所以继续在三韩驻留来源于数州的军事力量,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还会有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便于统一指挥。

    所以,在三韩的青州军和扬州军,肯定要回来一支。毕竟李素在的时候,太史慈和甘宁都得听他的统一调度,李素走后,这俩人级别平级,肯定不能都留下。

    最后的决策,是太史慈率军部撤回青州,只保留甘宁在筑紫岛,维持地方、肃清残余叛乱。留在海外的,一共有两万人的民夫水手,和两万人的作战部队。

    所有民夫和士兵都可以就地分田、当年就转入屯垦,并且朝廷给他们发当地的蛮夷女人,每个人都有,以安抚其暂时留下所受的损失

    完成这一切后,刘备又择机宣布给丞相一年的假期以为太傅守孝——这跟去职丁忧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职务、待遇都统统保留,连“停薪留职”都不算,是带薪的。休假期间他还是丞相。

    李素觉得缓一缓再搞新的动作也不错,就在陈留赋闲一段时间,遇到大事也能随时回雒阳。

    整个公元206年,朝廷政务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一切都在休养生息还债。到年底的时候,朝廷的债务规模缩减到了230亿左右,到处都是欣欣向荣,这一年里也没什么重大灾害,鲜卑这些蛮夷也比较消停。

    207年初,李素服完丧,回雒阳过了新年、参加了上元节朝贺后,才被刘备赋予了新的使命,允许他督师巡狩三韩和扶桑。

    李素略作准备,三月份回到了会稽,然后就准备船只远航。